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人家 > 法院人物
学习滕启刚 | “这就是我的忠诚”
  发布时间:2022-07-06 13:48:42 打印 字号: | |

“就个人而言,在理解对党的忠诚表现上绝对不要讲在口头上,一定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多少年来,我不仅一次地反省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动机,我肯定地说,我对党是绝对忠诚的。” 这是2021年3月26日,滕启刚在全省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写下的《这就是我的忠诚》一文中的一段话。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滕启刚于2021年6月4日因病去世。从千山区法院千山法庭,到刑事审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审判等岗位,30年来他从未离开过千山区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与千山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人们到处传颂着他心系群众、严格执法、公平断案的佳话。

您是一位心系审判岗位、心系百姓的好法官!

清晨一个噩耗,从此世间少了一位公平正义的审判者。

为了公正斤斤计较的您,为了百姓孜孜不倦的您,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滕叔”

••••••

上万字的留言和回忆文章,当地百姓挥之不去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个公正的新时代基层人民法官。

 一刻也离不开群众

1943年,毛主席为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在不断变化,人民法官司法为民的情怀、公平正义的理念却从未改变。滕启刚正是传承“马锡五精神”的一位优秀的基层法官代表。

“经常穿着一件磨得泛白的旧夹克,挎着一个旧皮包,踩上一双黑布鞋,走村入户,哪个旮旯有个小路、有个近道,他一清二楚,老乡家的基本情况,他心里都有数。进了老乡屋里,直接盘腿上炕开始拉家常,说的都是百姓听得进去的实在话。”

这是现任千山法庭庭长吕晋锋,滕启刚一手带起来的徒弟对滕启刚的描述,从毛头小伙儿进入法院,一声“师傅”,喊了13年。

“群众的诉求和期待,就是我的动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的底气。”

“老百姓过日子不容易,要帮他们省诉讼费、误工费,能省一点是一点。”

“用老百姓的‘理儿’,平老百姓的‘事儿’。”

滕启刚虽然走了,这些话却一直萦绕在吕晋锋的脑海里,而跟着师傅办案的场景,也经常一幕一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千山法庭是千山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滕启刚30年的法官生涯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法庭度过。滕启刚常说,自己就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打官司不容易,花钱不说,还惹一肚子气,每当看到农民走进法庭,他都不着急立案,而是想方设法调解。

2012年,千山镇三印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要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的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村里做了多少次工作也没用,气得村书记找到滕启刚要起诉农户。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刚做完心脏手术,还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就对村书记说:“你这样告他是容易出事的,我来劝劝他。”滕启刚找到这个农户一见面就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现在还住在谢房身村,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村里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农户距离,几次登门诚恳地交流,农户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就像“马锡五审判方式”给边区人民带来公平正义一样,滕启刚的“滕氏调解法”让千山地区的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有人给他的“滕氏调解法”作了概括: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

对于滕启刚来说,无论用什么样的调解法,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就是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2013年冬天,滕启刚接手了一个赡养老人纠纷案件,老人到法庭求助。滕启刚深知一纸判决解决不了问题,下决心做好子女工作。当时正值寒冬,天空飘雪,乡间道路崎岖泥泞,他踩着积雪一户一户到几个子女家了解情况,摆事实讲道理,当讲到自己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背着病重的母亲看病长达半年多时,自己眼里也充满了泪花。耐心的调解终于赢得了老人子女的尊重和信服,答应轮流赡养老人。

在滕启刚整理归档的老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那一年是2009年,是他到千山法庭担任庭长的第4个年头,全年全庭收结案件1075件,他本人收结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在法官从业生涯里,滕启刚审理民事案件886件,调撤率高达68.9%。

滕启刚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办案之外,他还把身边有苦有难的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照顾他们,帮助他们,把一个人民法官的温暖传送到群众的心里。

2021年9月11日,是滕启刚的去世百日,与滕启刚邻村的村民李大明,一个人顶着雨踩着泥泞的山道,来到滕启刚的坟前祭奠,泪水顺着脸上的雨水一直往下流,滕启刚去世后,他已经是第四次来看他的“法官老弟”了。

64岁的李大明患有精神类疾病,平日孤身一人靠种菜为生,住在邻村的滕启刚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认这个大哥,起初李大明觉得他是法官,自己是个老农民,不好意思接触,没想到滕启刚根本就没有法官的架子,时间一长,李大明把滕启刚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天傍晚,滕启刚夫妻去李大明家送饺子,正赶上他发病出现幻觉,他拉着滕启刚的手说:“今天是我爸三周年,你是我兄弟,一定要给老人家磕头。”他指着屋里黑乎乎的墙说:“那就是我爸!”为了配合他,滕启刚二话没说,拉着妻子跪在地上,冲着墙壁磕了三个头,李大明激动地说:“爸,我的‘法官老弟’给您磕头了。”

现在在李大明的菜地里还到处都有滕启刚的影子,菜地里还有几个土篮子,里面装着一些线,“这都是他给我的,帮我一起吊线,一起种菜”。菜地旁边他居住的简易棚里还有一个塑封的八开纸,上面有打印的文字:“他每天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和菜地为伴,所有的蔬菜均是有机菜,敬请放心购买,不要无偿地拿走他的生存来源。”李大明说,他有时一犯病把菜丢在市场就走了,滕启刚特意给他做个小牌放在菜摊上。“我真是想他啊!”李大明擦着眼泪说。

十几年前,一个跟父亲到工地打工的15岁女孩,遭受父亲工友性侵,滕启刚开完庭后,征得女孩父亲的同意,把女孩带到了自己的亲戚家。

“很少看到刚子掉眼泪,那天他哭了。”滕启刚的亲戚回忆说,“他和我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不能让她再住工棚了,让她在你这住一段时间,让你女儿多陪陪她,就说是你娘家的亲戚,千万不要和别人说她的情况,不要刺激到她,不然她就没命了。”女孩又瘦又小,浑身一股刺鼻的味儿,在新家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到了新环境,孩子整日不说话,见人直躲,滕启刚几乎每天下班都要绕道来看看孩子,孩子只有看到滕启刚才会咧嘴笑一下。

三个月后,滕启刚带着女孩的爸爸一起来接孩子,女孩舍不得走,跟在爸爸的身后,走着走着突然回头一下跪在滕启刚面前,哭着连声喊道,“滕爸爸,滕爸爸!”

“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这是1962年4月11日谢觉哉为悼念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挽诗中的一句。

地处鞍山附近的千山,素有“东北明珠”之称,共有999座山峰,有人说,滕启刚就是那第一千座山峰,也有人说,他更像千山脚下的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群众的泥土中,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浓荫匝地。

 刻进生命里的公正

“已近耳顺之年,始终无畏岁月,我相信我还是从前那个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义的少年。”这是去年初辽宁省高院组织的《百名典型话初心》专题,滕启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这篇报道被工工整整折叠好摆放在滕启刚办公室的书柜里。

在他办公室座位后面张贴着自己打印的队伍教育整顿材料,只要起身就能看得见,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案卷卷宗和法律学习书籍,还有一个破碎的老花镜……

最显眼的是办公桌上一个大号放大镜,在千山政法系统广泛流传着这个8倍放大镜的故事,这是一个法律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最好例证。

2019年5月的一天,王某因行车冲突,动手打了任某,路上监控距离现场太远,难以辨别实际情况。对此公安机关没有处罚,任某一纸诉状把公安机关告到法院。那段视频民警难以辨别,法官也一样。为此滕启刚买来一个8倍的放大镜,头几乎贴着视频一帧一帧细致察看,眼睛看红了,看出了泪水,却一直不放弃,几分钟的视频看了3个多小时,终于捕捉到了王某抬手打人的动作,那一秒,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公安机关重新作出行政决定,对打人者予以行政处罚。

鞍山市公安局立山分局的张警官是此案的单位诉讼代理人,他从2017年开始和滕启刚打交道,“在法律面前他不是一般的严厉,是让人受不了的严厉。”张警官至今还记得一次在法庭上,因为案件发生时间表述不一致,他被滕启刚要求当场向对方当事人道歉。“逐渐从不理解到信任到钦佩,他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法律。”

作为徒弟,吕晋锋多次亲眼见证了滕启刚在执法时的严谨细致。“他总和我说只有到现场找真相,才是我们法官敲响法槌的底气。”2009年,一家矿山公司因尾矿发水造成耕地和果树被淹,因为对赔偿金不满,几十户村民涌到法庭讨说法。在评估过程中,滕启刚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不顾污染物对皮肤的伤害,一下子踏进10多厘米厚的污染层,不断提醒鉴定人员,这里的污染物更厚一些,那里需要再测量……一天下来,汗水早就湿透了他的衣服。最终村民获得了合理的补偿,双方都没有上诉。

滕启刚是师范学校中专毕业,凭着一股韧劲钻劲取得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专科,又获得吉林大学法学本科学历。他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从2001年开始,他都会把当年处理的一些典型案件和被上级法院发改的案件,在工作总结或自查报告里详尽记录下来,分析短板总结经验,他撰写的工作总结、办案心得和法律论文有47万字,还编写出《行政诉讼100问》《民事诉讼法500问答》2本业务工具书。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滕启刚这位非科班出身的“门外汉”一步一步成长为同事们眼中“行走的法律词典”。

滕启刚常提点年轻同志,法官的职责不光是查清真相,依法判决,公平正义的最高境界是法理情的和谐统一,是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我们要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2019年,法官赵恒起主审的一个土地纠纷案件上审委会,滕启刚认为判决不合理,而赵恒起觉得这个案件已经审理的特别细致了,两人激烈地争执起来。回想起那个场景,赵恒起说,当时真是觉得满腹委屈,自己的审理报告明明没有什么毛病,是不是哪得罪了滕老师?

几年前,他和滕启刚因为一个案件相识,受到滕启刚人格魅力的感召,也考进了千山法院。平日里,他把滕启刚当成老师,滕启刚也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不少的帮助和指导。可这一次,滕启刚却一点也没给他留情面。滕启刚说,这样判决,虽然在事实查明、法律适用上都没有问题,但没有实现化解矛盾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审委会其他人也都同意滕启刚的意见,案件需要重新合议。后来,案件再次上审委会讨论,在滕启刚的指导下,审理报告中也加入了更多说理的部分,获得了通过。最后案件也得到了当事人双方的认可。

赵恒起说,那次争论后,滕启刚主动找到了他,也点醒了他,“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案子无论大小,里面都有政治、有大局、有民心,不仅要严格依法,还要说好理、融入情,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滕启刚曾经办理的一起民事案件,至今还是千山区法院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经典案例。本溪某公司在承建鞍山市政重点工程某污水处理厂项目时,因拖欠省外7家企业500多万元设备款,被起诉到千山法院。立案后,滕启刚第一时间到本溪,查封了该公司的基本户,并到公司调查生产经营情况,当他了解到基本户冻结将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转,还可能延误市政工程的工期时,经当事人认可改封了公司普通账户。回到法院,滕启刚考虑到,如果按照正常程序,等到执行完毕恐怕要大半年,不仅无法保障7家企业债权的尽快兑现,还会增加外省企业的诉累,随后他立即与各方当事人通过电话沟通,不断调整完善调解方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双方和解,本溪某公司在3个月内分期支付了全部欠款,外省7家企业撤回起诉,同时保证了市政工程的顺利完工。

外省企业表示,这么大数额的案件,连法官的面都没见到就这么容易解决了,“鞍山法官的公平公正和工作效率让我们对辽宁投资充满信心。”

近年来,滕启刚常和年轻法官们谈起这个案例,“在东北振兴的紧要关头,在复杂的经济纠纷案件面前,作为法官,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试金石。”

在滕启刚的眼里,法官办案就是定分止争,要让矛盾纠纷在法官手里尽最大可能一次性快速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公平正义快速送达到百姓手里,那才叫真正实现了公平正义。

2018年,鞍山市实施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千山法院负责三个行政区行政案件的审理,一时间案件数量大幅增加。行政案件大多是民告官的案件,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当时,行政庭只有滕启刚一名法官和一名助理、一名书记员,为了快速审理案件,他专门研究制定了一套行政案件审判流程,从立案开始,实行简单案件速裁审理、疑难案件精细化审理。

2019年、2020年两年时间,滕启刚审理了行政案件316件,结案率均为100%,平均审理时间只有45天,仅为法定审限的四分之一。同事们知道,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他度过了多少伏案疾书的夜晚,又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正是因为滕启刚特别理解当事人诉讼的“累”,才会拼尽全力给他们快一天、再快一天的公正!

这些年,滕启刚承办、参与审理和审核案件6000余件,所承办的案件无一例冤假错案、无一起违法违纪举报,诉前化解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本人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带领所在庭室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

 我是法官

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请大家相信我,我不光是法官,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2008年,吕晋锋刚到千山法庭工作时,经常在大厅碰到一些当事人在议论打官司是否需要花钱找人,“每当这时候,滕庭长就会站到大家中间说这句话,说得特别诚恳坚定。”吕晋锋说。

“我是党员,为党献歌怎么能少了我。”2018年,鞍山市中院参加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合唱比赛,滕启刚听说后主动报名参加,“他是登台参加比赛的唯一一个庭长,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组织参赛的鞍山市中院原工会主席杨力回忆说。

“如果非要问我名字,那就叫我共产党员吧!”2011年初夏的一个早上,滕启刚和爱人李淑华在鞍山二一九公园湖边散步,看到有人落水,他二话没说跳下湖中将人救上岸。“闻讯赶来的警察一再问老滕的姓名和单位,老滕笑着说了这句话,拉着我就离开了人群。”李淑华回忆说。

“我是共产党员”这句话,滕启刚在很多公开场合会大声响亮地说出来,语气充满了自豪。熟悉滕启刚的同事都知道,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个红色绒面的小方盒,里面装着党徽,吕晋锋回忆说:“以前开会参加活动带党徽的人很少,滕庭长每次参加活动都要佩戴党徽,站在镜子前反复端详,看是否把党徽带正。”妻子李淑华回忆:“他最爱唱的歌是《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每当唱到‘是你领我走上光辉的人生路’‘是你为我铺满鲜花盛开的路’时,就禁不住落下眼泪。”

滕启刚是“钢都”鞍山锻造出的一块精钢。鞍山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他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村家庭,听着孟泰、王崇伦、宋学文等英模人物的故事长大,从小最喜欢读《红岩》,偶像是“特殊材料炼成”的共产党员。他曾回忆,刚进法院时“一门心思想入党”,每天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入上党”。

滕启刚申请入党时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有今天,一切都要感谢党和人民培育了我,爱党于我而言,是一种镌刻进生命里的情感。” 65岁的王艳荣退休前是千山法院副院长,是滕启刚的入党介绍人,她回忆说:“我感觉他每次入党的心情比我当时都迫切,他用他的激情时刻感染着我。”

滕启刚在《这就是我的忠诚》一文里讲述过入党时的激动:“1995年11月,大冬天的,我去区委参加入党宣誓,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零下20来度啊,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冷!晚上回家,特意让媳妇包了一锅饺子,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啊!”这份高兴、这份激情,他26年不减。支部学习交流,他常说:“我要永远做一名坚韧不拔、永不生锈的共产党员。”

滕启刚用一生兑现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的誓言:“无论何时,集体利益高于我个人的利益,一切服从组织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法院工作30年,他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能满怀激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就像一颗螺丝钉紧紧铆在组织需要的地方,钉得牢不生锈。

李淑华回忆说:“我总感觉他有忙不完的工作,办不完的案子。有一次,我实在心疼他,就试着劝他:‘你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别这么拼命了。’可没想到,启刚却特别动情地说:‘老李啊,我在法院奋斗了一辈子,我爱她,就和爱你一样。’”

在李淑华的眼里,对于滕启刚来说,不是工作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他才是他!

2006年,组织上派滕启刚到千山法庭当庭长,法庭地处农村,房屋破旧,滕启刚说:“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人民法院一定要有形象。”没有钱,他就周末自己花钱跑去建材市场买材料,下班后只要有时间就留在法庭搞装修,他把自己这么多年攒下来的瓦匠、木匠、电工等上百件工具全都带到法庭,维修电器、重接电线,自制装订器、配管、修锅炉,只要是能自己干的,全都自己干。家里有啥能用上的,他都往法庭划拉。眼看着法庭焕然一新,他开心地跟妻子说:“看,这是法院的门面,党的形象,当事人过来办案子也舒服。”说这话的时候,滕启刚眼睛里放着光,兴奋得像个孩子。

对滕启刚来说,法庭就像他的另一个家。锅炉工生病了,他不舍得再雇人,大冬天的为了不让大家挨冻,每天都早早到单位烧锅炉。连续三个春节,他都在法庭值班。有一年除夕夜,妻子去法庭给他送饺子,正见着他戴着大口罩,顶着烟熏火燎往锅炉里添煤块,满脸全是煤灰,只有牙是白的,他见着妻子,打趣地自嘲:“你看见过法官烧锅炉吗?你看见过法庭的庭长烧锅炉吗?这次就让你看看,让我们一起感受很有生活气息的法庭氛围吧!”听了他这话,妻子真是哭笑不得。

滕启刚的家,在铁东区大孤山街道谢房身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距离千山10多公里,从出生到去世,滕启刚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院,作为当地有名的法官,很多人劝他到城里买个楼房,他说:“在这住惯了,踏实。”

滕启刚一家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妻子李淑华下岗后,在滕启刚的鼓励下,成了卖拌菜的小贩,“每天下班后,启刚帮我挑菜、洗菜,张罗菜谱,虽然辛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李淑华说。

滕启刚的儿子滕海宁从小具有运动天赋,依靠体育特长考入清华大学。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仁川亚运会男子800米决赛中获得亚军。如今滕海宁是一名大学教师,在父亲的影响下,现在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将来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共产党员。”

滕启刚有一件新的法袍,同事从来没有见过他穿,他说:“我舍不得穿,等我将来走的那天再穿。”30年来,滕启刚和家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滕启刚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儿子提出在滕启刚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这是他生前最大愿望!”

在人们向滕启刚遗体告别那天,人们看到他第一次穿上那件崭新的法袍,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

滕启刚的一生对得起这面鲜艳的党旗,对得起这件神圣的法袍。他生前曾获得中国法院网“优秀直播法官”“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千山区“共产党员标兵”等30项荣誉。他也对得起千山地区的父老乡亲,为这里的群众送去了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温度,享受到了公平正义。

那一天,很多人都说,滕启刚没有走,他的故事和精神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深深热爱着的土地上。

不止于此,随着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时代楷模”等称号,滕启刚的名字和故事像一股暖流,温暖、滋润和洗涤着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家园,激励着全国法院广大干警们奋斗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一线,续写着更多新时代忠诚履职、倾心为民好法官的新故事。


 

 
来源:辽宁高院
责任编辑:宣教科